扬州结婚定制西装店地址-扬州结婚定制西装店地址查询
请问从上海到扬州旅游的问题~~去过的来帮帮哦~
扬州旅游指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多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胜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绝佳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景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绝佳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美食 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淮扬菜与京、川、粤菜齐名,有“东南佳味”之称。
扬州著名的大菜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彩蝶飞舞、扬州五亭桥、琵琶对虾、菊花海螺等。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是扬州菜肴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
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狮子头肥嫩不腻;鲢鱼头口味香醇;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全藕宴是历来被称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的独特筵席。
此外,扬州小吃也极负盛名。如扬州干丝:一片豆腐干可被分成十七层然后切丝,丝细如发。蟹黄包:每年十月为佳,取饱满的膏蟹的蟹黄,配以精白面粉制成,可谓扬州点心中的极品。还有扬州的春卷、三丁包、干菜包等,都有着很浓的地方风味。这些名点在四望亭美食街或冶春花园小吃街上几乎都可以尝到。另外,一些老字号饭店:富春茶社、冶春茶社、菜根香饭店、扬州大酒店、共和春酒家、绿杨村、福满楼等也有各式小吃供应,琼林苑、西园饭店、珍园饭店、东园饭店、新世界酒楼、琼花大厦、扬州大厦、皇宫大酒家也有各式精致小吃名点,看来“吃在扬州”真是名不虚传。
十大名点: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
十佳风味小吃: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
十佳特色小吃: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
特色菜
扒烧猪头 拆烩鲢鱼头 大煮干丝 马蹄桂鱼
蟹粉狮子头 蟹黄豆腐 竹叶蒸鸡
小吃
翡翠烧卖 灌汤包 千层油糕 三丁包子
虾籽饺面 扬州炒饭
购物 扬州特产中琼花最为有名。扬州琼花属木本,而非人们常见的草本琼花,花开时芳香宜人,只可惜不能长久保存,供人留念。
扬州的玉器、漆器被称为“扬州二绝”,其制作工艺考究,是送礼的佳品。
扬州酱菜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江浙一带小有名气,它有鲜、甜、脆等特点,是扬州小吃的代表菜之一。此外,扬州有名的特产还有长毛绒玩具、剪纸、盆景、绒花等。
扬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在文昌路,金鹰国际、百盛商业大厦都坐落在这条街上。此外,文昌路、汶河路、国庆路也是主要商业街。
特产
高邮咸蛋 毛绒玩具 三和四美酱菜
特色购物
长毛绒玩具市场
地址:瘦西湖的北门、西门和南门都有玩具市场。
推荐理由:市场规模很大,其中以北门市场最为便宜,可以砍价。
交通:20路到南大门。
大麒麟阁茶食店
地址:广陵区国庆路52号(富春茶社附近)
推荐理由:扬州有名的老字号茶食店,密三刀做的不错,感觉很地道。过节时候的茶食更是供不应求。
特色:花生糖、金果粉、重阳糕、密三刀
三和四美酱菜
地址扬州市东关街180号
交通:公交8路
推荐理由: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风味独特,尤以酱菜、系列酱油、各式腐制品闻名。
扬州三合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土特产专卖场
地址:扬州市友谊路30号
推荐理由:位于瘦西湖畔,经营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牛皮糖、淮扬糕点,邵伯湖三宝、中华名小吃“蛤蟆酥”、高邮双黄蛋、松花蛋、风鹅、宝应藕粉以及扬州布艺、长毛绒玩具、扬州剪纸、扬州漆器等。
扬州玉器厂
地址:扬州市丰乐下街10号
交通:公交8路、30路
推荐理由:创建于1956年,是全国玉器生产的重点厂家。生产的玉器品种有炉瓶、花鸟、走兽、人物佛像及首饰珠串等,尤以山籽雕更富艺术特色。
扬州博物馆天宁寺收藏品市场
地址:扬州市盐阜西路天宁寺内
交通:公交30路
扬州花鸟市场
地址:扬州市广储门外街6号
交通:4路
时尚购物
金鹰国际购物中心
地址:汶河南路120号
交通:12、26、29、32路
推荐理由:位于市区最繁华的文昌阁广场,40000平方米超大营业面积,包括购物中心和生活广场两大功能区,荟萃众多国际品牌的优势。
大润发超市
地址:扬州市邗城大道2号
交通:20路、26路、66路
推荐理由:扬州人气很旺的大型超市。
万家福商城
地址:扬州市汶河北路1号,文昌阁商业中心
交通:公交29、30路万家福站台下
扬州时代广场
地址:扬州市文昌中路98号
住宿 来扬州旅游,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宾馆,这里拥有各种档次的宾馆适合各个层次的旅游者,无论下榻何处,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服务。
扬州住宿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首先为瘦西湖风景区,位于扬州市的西北部,临湖而居,环境优美。瘦西湖边上有一些不错的酒店,从普通的,三星的到四星的都不错。三星的标间一般都在200-250元左右,4星的普遍在400元左右。
其次为市中心,位于瘦西湖东南边。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万家福商场等大型百货公司坐落于此。历史悠久的文昌阁是本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再者为扬州新区,位于市区的西南角,是扬州市的新兴经济开发区,众多大型合资企业均坐落于此。时代广场、大润发等大型卖场也在本区域内。
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住在瘦西湖边或市中心,在这两大类的住宿里,又可分高档酒店宾馆和经济型住宿。
娱乐 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老扬州会告诉你,扬州人有两大享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清晨去喝一杯扬州早茶再品尝一下扬州特色点心,下午去扬州的澡塘泡个澡,这就是扬州人最好的享受。扬州的澡塘很有特色,可以说是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风俗,扬州擦背师傅的功夫也很到家,保证可以让你活血解乏,浑身舒服。
三把刀
扬州的特色服务业,有被公众一致认同的“三把刀”——剪发刀、扦脚刀、厨刀。
剪发刀:扬州理发师善用刀剪,剃推、修面齐整,按额捶肩、颇有独到之处。
扦脚刀:用扦脚刀推、拉、磨、扦、搂、挖等绝技,使人舒畅无比。
厨刀:扬州厨工善用刀法,刀功细腻,尤其在蔬菜,豆制品,肉片等做工上,使人赞不绝口。
来到扬州,理个发、泡个澡、扦个脚,然后再去尝一下扬州有名的淮扬大菜,真是到扬州旅游的一大享受。
交通 外部交通
航空:
扬州本身无机场,旅客可借道南京禄口机场。扬州至禄口机场的班车,每日8:30、11:30、14:30于扬州市北门外街1号(友好会馆西侧)发车,经停仪征;禄口机场至扬州的班车每日12:00、14:30、17:30发车。
铁路:
扬州火车站位于扬州城西郊文昌西路,公交22、26路可达。扬州目前有到北京的直达特快列车和到上海、汉口、西安、广州的列车,从南京到扬州的列车班次较多。
客运值班电话:0514-2686222
小贴士:上海-扬州间的火车需绕行南京,费时较久。来自上海、苏州等方向的游客可选择先乘火车到镇江,转乘汽车到扬州。
公路:
走高速公路从扬州到上海约4小时,到南京1个多小时,到镇江45分钟左右。
客运站:扬州汽车西站(即总站)位于江阳中路邗江路口,有多部公交车始发,到市中心可乘66路,到文昌阁约30分钟。东站规模较小,但距离市区较近,乘4路公交车到文昌阁约10-15分钟。
城际公交:镇江火车站广场和扬州汽车站之间有流水发班的班车,票价15元,行程约45分钟。镇江到扬州已开通城际公交车,在重要景区和商业中心停靠,全程票价15元。
投诉电话:0514-5105101/7860011
小贴士:1.有些终到西站的车会在东站停靠,在这里下车比较节省时间。但两站未联网售票,必须在购票地点上车,西站比较保险。
2.上海客运总站、南站、浦东客运站、沪太路客运站都有车发往扬州,票价70-90元不等。购买回程票时注意选择方便的停靠站。
水运
扬州瓜州渡口与镇江之间有汽渡往返,也可搭载行人。虽然通过镇扬大桥过江更迅速舒适,但横渡长江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
内部交通
公交车:扬州市内公交车多为无人售票车,票价1元。市中心的文昌阁是公交线路最密集的地带,基本上可通达全市各处。如果找不到直达目的地的公交车,可选择任何一部到文昌阁的车换乘。
出租车:
大多为桑塔纳和富康,起步价3公里7元,超过3公里每公里单价1.6元;夜间(11时到6时)起步价为3公里8元,单价不变。扬州城市面积不大,从文昌阁打的到任何景点一般在10元之内都可到达。如有兴致,也可以乘三轮车,价格在10元左右。
旅游时间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的春季,扬州迎来旅游旺季,也是游览扬州的最佳时间。
每年4月18日-5月18日,扬州市都举行“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稀有的琼花正当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此外,每年9月8日-10月8日在扬州举行的“二分明月文化节”,是赏月的最佳时节。主要活动有游园赏月、乾隆皇帝水上游、运河夜游、美食节等。
最不适宜季节:7、8月份是扬州最热的时节,但同时也是淡季,好处就是门票便宜。
其他
推荐行程 第 1 天
瘦西湖 - 大明寺 - 个园
上午先去瘦西湖名胜游览,下午到大明寺赏琼花,再到平山堂参观鉴真纪念堂。若有时间,返回城内的个园看看。
最佳旅游时间 “烟花三月下扬州”!
每年4月18日-5月18日,扬州市都举行“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琼花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每年9月8日-10月8日在扬州举行的“二分明月文化节”,是赏月的最佳去处。主要活动有游园赏月、乾隆皇帝水上游、运河夜游、美食节等。
当地特色 皮包水,水包皮:指上午到茶楼吃汤包,晚上扦脚。
扬州三把刀:剃头刀、菜刀、修脚刀!
结婚照拍摄要和摄影师有哪些互动?
△提前做好沟通
如果你觉得自己找的影楼和摄影师很靠谱,就完全凭他发挥,那你就错了。摄影师都是按套路来,给你设计的动作和选择的景色和别人都一毛一样的,到时候去影楼拿婚纱照的时候可千万不要拿错了。
建议在选好摄影师之后,先和摄影师沟通一下,比如你是想多拍一些室内的景,还是室外的景,自己有没有觉得不错的婚纱照的照片可以拿来供摄影师参考,或者如果有朋友也出镜,你们想设计出一个故事感的婚纱照,都要提前和摄影师沟通。
他如果同意可以搞定,你们就拍。他要是嫌麻烦,只是想赚钱,并没有觉得你们拍婚纱照是件重要的事情,那赶紧换人,换店,以免几大千花了,拍出来不满意再后悔就迟了。
△衣服可以自己带
我记得我们选衣服的时候,我的婚纱还都挺好看的,但是我老公太瘦了,西装都撑不起来,他们又不能提供我老公的尺码,我们就自己买了两套衣服。
一套我老公自己的西装,一套是情侣的户外T恤。
影楼是会同意我们穿自己的衣服的,毕竟他们还省的洗了呢。衣服很重要,什么衣服搭配什么景色,这样拍出的片子才好看。
△拍摄时忽略摄影师
不要总是可以的摆动作,也不要听摄影师的摆一些刻板的动作,主要是你俩非常有爱的互动,你们一起跳也好,一起欢笑也罢,一起牵手散步、接吻、拥抱都可以的。
让摄影师去抓拍瞬间的美好,更加真实,更加上镜。
我记得我们拍摄最后一组衣服的时候去的骑马场,那时候我和我老公和马玩嗨了,那一组照片中我们笑的最真实,只是看照片,就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
△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拍海滩那一组衣服的时候,我就提议摄影师想俩人坐在岩石上,来个远景。摄影师说那就看不清楚你们的脸了,我说,脸不重要,情景美就好。
结果照片出来,我们人很小,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边,两人年轻人迎着落日,一起牵手共度人生,故事性很强烈。
另外,在拍丛林的时候,我提议骑在老公的脖子上爬树,摘果子,摄影师也同意了。我们玩的很开心,照片一出来,就像两个穿着婚礼礼服的小淘气,还没有摆脱天真的稚气就要步入婚姻的感觉。
总之,你有想法就及时和摄影师沟通,他们会尊重客户的意见,并和你一起完成拍摄的。
扬州民俗有哪些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扬州市农村民风民俗变迁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一个急剧变化的全面转型期。民风民俗是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间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与思潮蜂拥而至,民风民俗也有了一定的变迁。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6年,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的民风民俗的变迁情况究竟如何,这对于当前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否能够保持青春与活力,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社会实践,笔者结合历史系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深入扬州市的杨庙、董庄、汤汪等地,对当地村民进行调研。
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0份,经过整理与分析,写出如下调查报告。
二、调查情况与分析
接受本次调查的总人数为400人,年龄在18岁以下的约占24%;18至35岁的约占31%;35至60岁的约占22%;60岁以上的约占23%。调查涉及的年龄范围较广,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农村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对于民风民俗及其变迁情况的认识及关注程度。
民风民俗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三大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节庆礼仪、婚丧嫁娶、日常生活。
(一)节庆礼仪
1.关于必须要过的节日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日子,它分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调查结果显示,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老百姓心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村民庆祝春节的比例达到了100%。中秋节作为传统的团圆节日,仅次于春节。其他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也都在老百姓的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笔者曾经深入村民家中,在问及情人节、圣诞节之类,很多人都是一脸茫然。关于洋节的问题,下面还有专门涉及。这些客观的数字说明了为什么我国每逢春节都会出现一波一波的“民工潮”。
2.关于春节的祝福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在这个隆重的节日里给亲朋好友拜年送祝福是老百姓的传统。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亲自去拜年的占65%,倾向于打电话的占23%,倾向于发短信的占10%,倾向于发邮件或QQ的占2%。几千年来老百姓过年就图个“喜庆”,亲自去拜年仍是人们的首选。而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电话、网络的普及,人们传达问候与祝福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后3种比较现代化的方式也占了35%。时代在进步,民风民俗的变迁也不可避免。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最新调查显示,电话拜年和手机短信拜年已经成为公众春节拜年的最主要方式。同时调查发现,47%的被访者会选择面对面的拜年方式,79%的被访者选择电话拜年,61%的被访者选择手机短信拜年,22%的被访者选择网络邮件或通过网络视频拜年。可见,传统的拜年民俗在有着8亿人口的农村保存得较为完整。
3.关于吃年夜饭的选择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中国古代,一些监狱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由此可见“团圆饭”对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家吃年夜饭的占91%,在饭店吃年夜饭的占5%,另外有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吃年夜饭,而选择以其他方式团圆。可见,在家里与家人团团围坐于桌旁,享受天伦之乐虽然已经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但仍然是首要选择。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经济基础也有关系,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处于欠发达状况,饭店等场所在农村并不十分普及,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必然的。
4.关于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前一种形式随着货币式样的变革,被淘汰是必然的。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有的地区出现了过年时用送书本、学习用具的方式来代替给压岁钱。针对这种新情况,我们得到的反馈是:3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不落俗套,紧跟时代潮流;41%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如给钱实惠;另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虽然认为实惠的被调查者占了多数,但是认为用其他方式来代替给钱的也有赶超之势。至于压岁钱究竟将怎样变迁,我们拭目以待。
5.关于洋节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具备了接纳外来文化的客观物质基础。调查结果显示,45%的被调查者认为洋节“很好,体现了中国与世界接轨”,47%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相较中国传统节日各有优缺点”,另有8%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意见,认为是崇洋媚外。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已经可以接受舶来的洋节。但这是否能说明民风民俗的变迁呢?我们认为仍是一个未知数,试想,有多少农民会在情人节给妻子或恋人送上一支玫瑰,又有多少农民会在圣诞节大唱“Merry Christmas”呢?农民可以接受洋节,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他们的心目中才是第一位的。
(二)婚丧嫁娶
1.关于婚礼形式
每一种婚礼形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性内容。传统的婚礼形式又称纯中式婚礼,其主要内容是花轿摇、唢呐响、接新娘、红霞帔、红盖头、戴红花、点花烛、拜天地、敬高堂、入洞房等。西式婚礼则是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装、蛋糕香槟、抛花球,简洁而神圣。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往来与日俱增,人们对婚礼形式的要求更加多样。对于中西婚礼的选择问题,我们得到的数据是,28%的被调查者选择中式婚礼,47%的被调查者选择中西结合的婚礼,只有7%的被调查者选择西式婚礼。事实上,现在的婚礼基本上都采用中西结合的形式,纯粹的中式或西式婚礼都较少。
2.关于领结婚证
古代婚礼,需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即“六礼”。其中“纳吉”即订婚,有字据。如唐代的“报婚书”、宋代的“过细帖”,近代的“传庚”、“换帖”乃至现代的“定婚”都是一个性质,都有法律效力。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令规定,只有领取了结婚证的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可以说,这是法律对我们民俗的传承与借鉴。调查显示,73%的被调查者认为领结婚证重要,19%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领结婚证不重要,剩下3%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总而言之,领结婚证成为了大多数人走进婚姻殿堂的必由之路。
3.关于婚庆排场
结婚本来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老百姓可不这么认为,如今的婚宴排场越来越大,有说有唱已是最基本的配置,更多的婚宴不再是传统的单纯吃饭、祝福,而是整台歌舞穿插其间,出席婚宴简直就是参加晚会。关于婚庆排场,我们认为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城市里经常会有盛大的婚庆车队穿梭其中,而农民对于婚庆排场又是怎么看待的呢?23%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庆排场重要,32%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庆排场比较重要,20%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庆排场不重要,25%的被调查者对婚庆排场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现实是否真的与我们调查结果相符呢?在农村,婚庆排场成了攀比的主要手段,有许多农民为了操办一场豪华婚礼倾其所有,甚至为此背负沉重的债务。
4.关于操办丧事的方式
一系列的文献资料与史实证明,在我国古代,火葬曾是一种比较盛行的丧葬方式。现在,中央有政策推广火葬,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也有反封建、显示无神论和宣传唯物主义的因素。时至今日,农民对于火葬和土葬又是如何看待呢?44%的被调查者选择火葬。8%的被调查者选择土葬,48%的被调查者选择先火化再入土为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葬作为一项国策已经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中国人几千年入土为安的观念仍是根深蒂固,因此出现了调和二者的中庸之道,即先火葬再入土为安。
5.关于厚葬
调查显示,6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适可而止,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16%的被调查者认为厚葬劳民伤财,应明令禁止;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仍有1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提倡厚葬。先人在世留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后人伤感斯人故去,用应有的丧仪表示哀悼是必要的、正常的,但是祖先崇拜是不科学的,为此而搞厚葬就更没有道理了。事实上,社会上的厚葬之风有灰复燃的迹象,这是几千年民风民俗的影响或者说是封建意识的遗留。当然,现代人对于厚葬大多持理性的态度,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肯定的。
6.关于祭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人们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差异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从古到今,祭祖一直作为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否仍被人们所认可和传承,却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者认为祭祖很重要,41%的被调查者认为祭祖一般,6%的被调查者认为祭祖不重要,8%的被调查者对祭祖持无所谓的态度。同时,56%的被调查者认为清明节是必须要过的节日,在这一天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可见,尽管方式已逐渐多元化,祭祖仍然很有市场。
(三)日常生活
1.关于重男轻女
人类历史发展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以男性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已延续了几千年,直到21世纪新的千年开始,人们还在喋喋不休地讨论着如何解决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问题。尤其是一些女权主义者更是把重男轻女当做妨碍妇女解放、侵害妇女权益的万恶之源,对此深恶痛绝,经常加以鞭挞和批判。广大妇女同胞还经常哀叹命运不公,从五四时期斗争到现在快100年了,重男轻女思想在人们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陋习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农村,它直接关系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情况。调查显示,12%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村中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很严重,27%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严重,61%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村中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调查数据还是很乐观的,但是仍不排除重男轻女现象的存在。
2.关于奇装异服
在中国人的眼里,“奇装异服”一直代表着异端、叛逆,甚至“不道德”。农民又是如何看待奇装异服的呢?数据显示,8%的被调查者赞成青年人的奇装异服,认为可以接受的为45%,不赞成的为24%,持无所谓态度的为23%。总体看来,反对的呼声较弱,可见,社会的变迁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们“衣食住行”中“衣”的方面。在古代社会,每一种新的服装出现几乎都会招致人们的非议,众所周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遭致大多数人的反对。历史发展到了大唐王朝,我们的祖先却用一种空前开放的态度接受了所有所谓的奇装异服。事实证明,越是开放的时代,人们对奇装异服的态度就越是宽容。我们得到的数据是否正好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在这样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中,人们已经习惯了身边瞬息的变化,因而对奇装异服的宽容就不足为奇了。
3.关于家庭、邻里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比较深厚的,因此我们设计了问题——“您家人都生活在一起吗?”,结果,74%的被调查者选择“住在一起,同桌吃饭”,4%的被调查者选择“住在一起,但不同桌吃饭”,12%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住在一起”,另有10%的被调查者选择只有节假日才聚在一起。总体看来,家庭伦理观念仍较好地保存下来。现今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带来的是代际关系重心下移,上代对子代有极大的付出;反之,子代对上代的赡养、照料和慰藉却是越来越少。其实,一定程度的家庭观念有利于重塑年轻一代的亲情观念,有利于年轻一代的人格培养。因此,我们要合理发挥这一民风民俗的有效内核。
俗话说“千金买房,万金处邻”。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向来注重邻里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邻里关系可以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邻居这种地缘关系是除了亲属关系以外其心理感觉最近的一种关系。在广大的农村,邻里关系状况是怎样呢?67%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重要,27%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一般,1%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不重要,5%的被调查者对邻里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相对而言,农村中的邻里关系比较熟稔,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至少有6%的被调查者不看重邻里关系。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就认定民风民俗在邻里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4.关于人情往来
人情往来是中国的一个特殊产物,虽说其他国家也会在人们遇到大事的时候送礼,但不会像中国,送礼必送钱,有来必有往。嫁女儿、娶媳妇、祝寿、乔迁等,只要是亲戚、同事或朋友,人情往来就是必须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随礼随到一定地步就难免成为人们的负担了。许多的人情往来更成了滋生不正之风的温床。某地甚至曾出现了在婚宴上打欠条,并声称等自己结婚时抵消的怪现象。这次的调查数据显示,60%的被调查者在随礼这个问题上,认为“习俗,大家都一样,出吧”;21%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无奈,却必须随”;18%的被调查者认为随礼可以“拉近关系,联系感情”,只有1%的被调查者主张不随。总之,不管怎样,大家还是要随的,要把人们从随礼的圈子中解放出来,还有很多的实事应该做。
三、调查结论
随着我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民风民俗的变迁与发展已经成了不可逆转之势。民风民俗有一种巨大的运行惯性,在一般的情况下,它只会按照自身的运行轨迹前进,没有外力的作用是不可能发生改变。而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现在,中国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因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交融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考察扬州市农村的民风民俗变迁,我们很难得出一个结论,民风民俗究竟是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变迁?是更加适应我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还是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我们会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见证了科学技术、外来文化对于我们民风民俗的改造,但是,我们又怀着一种深深的忧虑:我们的传统,尤其是好的传统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能不能延续?我们民族的精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的积淀,能否保持下去?发扬优良传统,革除陋俗,我们任重道远。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只能这样回答,对于客观存在的变迁,只能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而对于保护民风民俗,我们责无旁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